1919年于武昌商业专门学校毕业,后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学习经济学。1926年以国民党革命军总政治部特派员身份参加北伐军政治工作。193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在党的领导下,长期从事统一战线和理论宣传工作。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西南研究室主任,北京大学教授、副校长,《历史研究》《考古学报》编委,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当选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多次出国参加国际政治和学术活动。翦伯赞先生治学严谨,著作宏富。与郭沫若、范文澜等一起,筹建中国历史学会,对改造旧史学、创建马克思主义新史学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在“文革”中受残酷迫害,含冤去世。1978年得到昭雪。主要论著《历史哲学教程》《中国史纲》(第一、二卷)《中国史论集》《历史问题论丛》等,并主编《中国史纲要》。
1913年考入清华学堂。1922年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密苏里大学主修社会学,1927年获俄亥俄州州立大学博士学位后回国,1928年回国后历任上海大夏大学社会学教授、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教务长、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教授、人类学系主任兼教务长等职。1952年调入中央民族学院任教授。1953年任西南民族学院教授兼民族文物馆馆长。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中南民族学院教授等职。吴先生是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86年又以88 岁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主要著作有:《社会约制》《现代种族》《社会学及社会问题》《世界人口问题》《炉山黑苗的生活》等。吴泽霖先生将社会学与民族学、人类学等学科联系起来,对社会现象作跨学科研究。他撰写的《社会约制》是中国最早专论社会控制问题的社会学著作。吴泽霖先生还是我国民族学博物馆事业的创始人。从30年代开始,他多次深入民族地区采集文物,举办民族文物展览,于80年代主持创办了我国第一个民族学博物馆——中南民族学院民族学博物馆。
1913-1922年,在北京清华留美预备班学习,1922-1926年,留学美国,先后在新罕布什尔州汉诺威镇的达特茅斯学院学生物学,获学士学位,后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学动物学、古生物学、遗传学,获硕士学位。1926年回国,历任吴淞政治大学教务长、光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吴淞中国公学大学部社会科学院院长等职,讲授心理学、优生学、家庭问题、进化论、遗传学等课程,1934年起,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教务长、西南联大社会学系教授、系主任等职。1952-1967年,在中央民族学院工作,任研究部第三室主任。曾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等职。代表著作有:《冯小青》《家谱学》《优生概论》《中国之家庭问题》等。主要译著有:霭理士《性心理》、郝胥黎《自由教育论》、达尔文《人类的由来》等。
1916年考入北京清华学堂,1923年,赴美国留学深造,先后在达特茅斯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研习社会学和人类学,1928年,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他回国后在燕京大学任教,先后任社会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1939年,在云南大学创建社会学系并任系主任。1941年,出任中华民国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厅参事,专门研究边疆民族、宗教和教育问题。1953年起,调入中央民族学院,先后担任研究部“国内少数民族情况”教研室主任和历史系“民族志”教研室主任。1979年后兼任中国社会学学会、民族学学会、人类学学会顾问等职。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1981年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法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并担任《社会学丛刊》、《社会学界》主编。 主要论著有:《见于英国舆论与行动中的中国鸦片问题》(博士论文)、《现代法国社会学》、《中国社区研究的西洋影响与国内近况》、《新进化论》等。吴文藻先生主张社会学的中国化,并努力倡导社区研究,力求把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以后中国社会学界教学和科研的方向。他注重培养人才。中国当代知名的社会学家、民族学家费孝通、林耀华、李安宅、瞿同祖等,均出自其门下。
1913年在故乡小学毕业后,因家境困难到上海申报馆工作,并从事文学创作,曾加入后期南社。1922-1926年在上海爱国女学榖人中学任教,1926-1929年在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1929年起,历任广州国立中山大学文史科副教授、教授;青岛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北平私立燕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兼国立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讲师;青岛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成都国立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昆明国立云南大学中文系教授、主任;兼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名誉讲师;成都私立华西协合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主任;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博物馆馆长兼国立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后,再任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兼西南民族学院教授。1955年调任中央民族学院教授。曾任法国远东博物学院通讯院士、西德意志东方学会会员、土耳其国际东方研究会会员。闻宥先生善书法,作品曾刊《当代名人书林》。他毕生致力于汉藏系语言文字及古文物的探究,对字喃、彝文、羌语以及古的研究有首创之功。主要著有《论字喃之组织及其与汉字之关涉》《川西羌语之初步分析》和《古铜鼓图录》等。2010年文物出版社出版了《闻宥落照堂藏青铜器拓本》。
1934年赴法国巴黎大学学习,1938年在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讲师。1949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东语系讲师、文学院藏文教授。1953调入中央民族学院语文系,长期从事藏学人才培养。译著有《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情歌》,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用藏文以外的文字介绍藏族文学的专著。1951年他根据拉萨话的语音系统,设计了效果良好的藏语拉丁化拼音方案;1953年开始主持编纂藏汉对照的拉萨口语词典。20世纪70年代后,工作重点转向号码代字、号码代音字的研究,设计了藏文数码代字,有力地推动了藏学事业的健康发展。
1923-1927年就学于岭南大学,同时在其附中兼课,在中国妇女讲习所讲授新闻学,并主编《南大青年》《南大思潮》《南风》等刊物。1927年任中山大学助教;1928年受中山大学和中央研究院指派,赴云南调查少数民族情况。他后来又深入四川大凉山彝族地区,调查研究奴隶社会结构及彝族生活情况、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文化特征。1932-1934年赴法国留学,获得巴黎人类学院高等文凭和巴黎大学法学博士学位。1934年在伦敦出席首届国际人类民族科学大会并宣读论文。20世纪30-40年代,杨成志先生任中山大学教授及研究院秘书长、文科研究所所长、人类学部主任、人类学系主任等职,为南方各高等院校培养了最早一批人类学骨干。期间,他还主编了《民俗季刊》和《民族学刊》,发表了《广大人民与文化》《人类科学论集》《人类学与现代生活》等著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先在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工作,1952年调任中央民族学院教授,并成为学院文物室(民族博物馆前身)的第一任主任。
1927年入燕京大学攻读历史,结业后再读研究生,1934获硕士学位。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东北大学等校历史系任教。曾参与顾颉刚主编的《禹贡》学刊编纂工作。1937年,应美国华盛顿国会图书馆邀请,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历史研究室任研究员,担任辽史研究工作,同时在该校人类学系进修。1947年春回国,任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1952年调入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任教授。1958年调入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任研究员兼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研究室副主任。1964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冯家昇先生主要著着有《辽代源流与辽史初校》,开创了从校勘入手全面研究《辽史》的工作。在美国,他又与人合著《辽代社会史》一书。后有专著《辽史证误三种》,并参与《辽史》的点校。曾主编《维吾尔族史料简编》(上、下册),成为研究维吾尔族史的重要资料书。他开创了中国对回鹘文和突厥文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受到重视和好评。
1928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学院,1929年转入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师从著名音乐大师刘天华学习二胡,1932年在北平大学音乐科任教。历任天津女师学院音乐系讲师、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学院教授,天津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教授兼系主任、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兼教研室主任等。1961年调入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任教授。先后被聘为中央音乐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威尼斯官方入口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术评定委员会委员。陈振铎先生投身民族乐坛五十年,在演奏、创作、教学、研究诸方面都有可喜的成绩,1935年出版了中国第一部二胡著作《南胡曲选》,抗战期间编印了《二胡曲选》,后来又完成了专著《刘天华作品研究》。在教学上他继承刘天华先生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五十余年来,他对学生以理相待,以“乐友”相称。先后培养了很多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二胡演奏家。陈振铎先生继承了刘天华改革的精神,为了国乐二胡的普及,他率先用简谱代替工尺谱,支持学生张子锐设计二胡特制金属及螺丝调剂活动弓子的改良,并设计制作出最早的一对使用钢弦,前方后圆的八角二胡。
1928年在北平燕京大学历史系学习。1935年赴美留学,1938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入巴黎大学深造,1939年回国,先后任云南大学、北平中国大学、燕京大学教授,燕京大学教务长、代理校长。1952年调入中央民族学院,先后任研究部主任、历史系教授、系主任等。历任北京市教育局局长,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民族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等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三、四、五、六届委员。翁独健先生长于元史、蒙古史和中国北方民族史的研究。所著《斡脱杂考》《蒙元时代的法典编纂》等文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被推选为中国元史、蒙古史研究会、民族史学会、中国史学会理事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中亚文化研究联合会副会长。1985年被聘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
1932年毕业于北平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后继续就读该系研究生,1935年获法学硕士学位。1937年赴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深造,1940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1年回国,先后在云南大学社会学系、成都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北平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和民族学系、北京大学任教;兼任中国科学院社会研究所研究员,并参加西藏科学工作队社会科学组组长。1952年调入中央民族学院工作,任藏学研究室主任、民族研究所所长、兼任民族学系主任。1979年当选为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民族学会副会长,并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法学评议组委员、英文《当代人类学》杂志通讯编辑、美国传记研究所国际名誉顾问等职。林耀华先生在学术上偏重于原始社会、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形态与结构的民族学、社会学研究。代表著作主要有《金翼》(英文版)《凉山彝家》《原始社会史》《民族学研究》《民族学通论》(主编)等。其中《原始社会史》一书获得1988年“全国高校优秀教材”等三项奖励。自1932年始,先生执教近60年,培养了一批教学与科研人员,为中国社会学、民族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3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获法学学士学位。 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社会学人类学系,获硕士学位。1938年毕业于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获哲学博士学位。 1938年回国,先后在云南大学、清华大学任教授。自1952年起,任中央民族学院副院长,1956年兼任历史系教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主席等职。费孝通先生在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建设中有突出贡献,曾获国际人类学会授予的马林诺夫斯基名誉奖和英国皇家人类学会赫胥黎奖章。成为第一个接受这项荣誉的中国学者。代表著作有《乡土中国》《江村经济》《小城镇、大问题》,并主编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社会学概论》等。
193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曾任华中大学、华西协合大学讲师、副教授,华中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1948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语言学,1950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1951年在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工作。历任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民族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并任全国文联委员、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民族语文》杂志主编,中国民族语言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会长等职。傅懋勣先生主要从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研究。1952-1956年间他在中央民族学院语文系教授语音学课程。培养了戴庆厦、胡坦、陈其光等语言学的著名专家学者。40年代初,他的《维西麽些语研究》是比较全面深入、自成体系地研究中国云南纳西族语言的最早的一部学术专著。此外,他还对彝语、彝文、羌语、傣语等有研究。
1929年考入北平师范大学历史系,师从著名历史学家陈垣。1935年大学毕业后,入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工作,1940年起先后任东北大学、暨南大学、国立北平研究院、复旦大学中法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1952调入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任教授兼图书馆馆长。1957年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辽金史学会会长,中国辽金契丹女真史学会会长,《辽金史论集》主编。代表著作有《契丹史论证稿》《契丹社会史稿》《金史拾补五种》等。
193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1938年获学士学位后进入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学习,1941年获硕士学位。1941-1949年,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43-1949年,兼任南京中央大学副教授;1949-1953年,任北京大学东方语文系副教授;自1953年起,任中央民族学院民语系教授和系主任。现威尼斯官方入口民族语言文学学科奠基人、博士生导师、终身教授。他的《撒尼彝语研究》是第一部较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彝语语音、词汇、语法的学术著作。还著有《彝文作斋经译注》《云南彝族礼俗研究文集》等。80年代初,他还主编出版了《语言学概论》,这本书既有60年代初以来北大主编的《语言学概论》的精华和英语、汉语等语言例证,更宝贵的是,又吸纳了过去鲜为人知的丰富的少数民族语例子来说明语言学原理,使人们耳目一新。他长期致力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教育工作,为发展民族语言、文学培养了大批人才。
1934年毕业于长沙雅礼中学,1938年、1940年分别获得北平燕京大学历史学学士和历史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43年在成都燕京大学历史系任讲师。1946年赴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进修两年。回国后在燕京大学历史系任副教授,兼任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代副主任。1952年调到中央民族学院任教,从1956年起,在历史系任教授。他长期从事历史学与清史、满族史的教学科研工作,历任威尼斯官方入口历史系及民族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终身教授;兼任历史系名誉主任、满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北京市历史学会顾问和中国民族史学会顾问。王锺翰先生精通英语、拉丁语、俄语、日语及满文,其史学名著《清史杂考》《清史新考》《清史续考》《清史余考》《清史补考》被中外史学界誉为“王五考”。
1932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1936年获历史学士学位。1937年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1947年赴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留学深造,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1950-1951年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任研究员。1952年调入中央民族学院后,在研究部、历史系工作,曾任历史系副主任(1956-1966)、院工会副主席等职,兼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和学术委员,参加满族、达斡尔族等少数民族的民族识别和社会历史调查工作,长期从事北方民族史的教学与研究,尤其重视辽金史研究。2008年由傅乐焕教授的妹妹发起设立“威尼斯官方入口春晖、花萼傅乐焕历史学助学金”,至今已有数十名名家庭贫困学生享受该助学金。
1947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社会学系,获法学硕士学位。曾任新疆学院、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教员、民族学系副教授;1952年调入中央民族学院任历史系民族志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民族研究所副所长;兼任中国社会学学会和中国民族史学会顾问;北京市社会学学会副会长、顾问;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教委中央民族学院文科文献信息中心学术咨询顾问;国际影视人类学委员会委员及《影视人类学》杂志副主编。1980年在加拿大里贾纳大学作访问研究学者,讲授《中国少数民族和民族政策》课程。1988-1990年,作为美国富布莱特访问学者,先后在华盛顿大学讲授《中国民族学的实践》、《中国的内亚民族》等课程;在斯坦福大学从事新疆现代史研究;曾参加世界社会学会、哈佛大学_教国际论坛、印度统计学会等多个国际学术会议。陈永龄先生曾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编委兼分科主编,《民族词典》主编,主要著作有《民族学浅论文集》《理县嘉戎土司制度下的社会》《二十世纪前期的中国民族学》等。
1946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社会学系,获法学学士学位。1947年考入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研究院人类学专业学习,获法学硕士学位。1949年回国,任成都华西协合大学考古及民族学博物馆助理研究员。1952年起,在中央民族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1981-1986年任中央民族学院副院长。1985年,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988年,当选为英国皇家人类学会荣誉会员,曾任中国民族学会会长、名誉会长等职。1984年,当选为联合国消除种族歧视委员会委员,为《消除一切种族歧视国际公约》的执行做出了重要贡献。主编的著作有《中国民族概论》《民族学与现代化》《民族学理论与方法》(与白振生合著)等。
1941年底新疆师范毕业(新疆师范大学前身)留校任教员。1946年12月起任新疆省教育厅编辑。1947年5月至1949年1月任南京国立边疆文化教育馆编译兼任西北文化建设协会编译馆主编。1947年9月起历任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学院等校讲师、副教授、教授。1949年9月创建北京大学东方语文学系维吾尔语专业;1952年10月创建中央民族学院语文系突厥语教研组(室)任教研组长。1955年、1956年参加负责对新疆、甘肃、青海等省区境内的突厥语族语言等相关的九种语言的调查研究,两次出任副队长。1983年后,负责中央民族学院语言研究所北方室工作。曾任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名誉会员、中国民族语言学理事、中国突厥语研究会顾问。他长期致力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语言的教学与研究,毕生注重田野调查,是我国突厥语研究学科的开拓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