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 10月15日上午,学校2024年“知行中华”铸魂育人工程暑期社会实践成果展示会在丰台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一层报告厅举行。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杨慕云出席展示会。校团委书记薛冬雪主持会议。9支来自“大国边疆”校际合作项目、“我们眼中的中国式现代化”示范项目的代表团队进行了路演展示汇报。
在路演展示现场,薛冬雪总结汇报了学校社会实践整体情况及成效。现场师生在“大国边疆”风采宣传片中共同回顾了民大实践团队在大国边疆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的生动实践,直观感受青年学子在边疆经济、历史研究、考古挖掘、边境安全等关键领域的实践中取得的成果。
优秀实践团队结合实践过程与经验成果,进行了实践成果展示汇报。实践团以儒学为基础双向互动推进“文化润疆”;记录“山海”间东西部交流新篇章,探索青年眼里的“闽现代”;在古老的长城符号中寻找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在挖掘和传承塔吉克族守边固边兴边的历史传统和精神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祁连山下望长城,同心共聚中华情;在国际化大都市透过“上海故事”读懂“中国式现代化”;在云上丹寨的现代化“非遗”中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带着铸牢“金教材”《概论》走进湖南怀化;在茶马古道重镇察隅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奠定各民族“三交”的精神文化根基。他们在自然天地中感受深厚文化,在屋脊耸峙间感受文明交融,努力用青年之声讲好“三交”故事,以青年视角解读中国式现代化,以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的青年担当。
在丹寨县,我们见证了各族人民团结奋进、守望相助、脱贫致富,各级干部对党忠诚、为民奉献的生动实例。载歌载舞、勤恳淳朴的背后,是民族认同的守候、文明传承的坚韧,是紧跟时代的蝶变、走向世界的期待,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法学院23级本科生王润韬
从北京到乌鲁木齐,从乌鲁木齐到喀什,在这数千公里的路途中,我们奋力前行,也深刻明白,“文化润疆”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是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是增进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举措。
——马克思主义学院23级硕士杜光晟
在大巴扎,我们看到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与当地居民欢声笑语的场景。我们偶然赶上了一场传统民俗婚礼,随着音乐欢快律动,那一刻,各民族文化的交融在舞步中得到了最生动的诠释。从八达岭到别迭里的调研过程,不仅是实地探访了解长城的旅程,更是一场感悟长城内外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
——新闻与传播学院23级硕士王含章
福建之美,在于它的山水之间,在于它的文化底蕴,更在于它不断前行的现代化步伐。我相信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福建将继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为我们西部地区乃至全国提供更多可借鉴的经验和启示,我也将把这次调研的所见所闻所学所感转化为实际行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管理学院22级本科生张怡翮
最让我感动的是在达布达尔乡与守边护边英雄们的交流,他们都有着共同的特点——对祖国的深情厚爱和对家园的执着守护。这种精神跨越了时间的长河,一代又一代地传递下来,成为激励我们前行的力量。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3级硕士李金睿
这次上海之行,我们全面感知上海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也更加明白了中国发展的艰辛历程和光辉前景。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我们更要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珍惜青春时光,努力拼搏,坚定信念,扎实行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22级本科生董鸿莹
展示汇报会上,杨慕云和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学生处处长樊博为示范团队颁发项目证书。
2024年暑期,来自不同学院的6000余名师生组成1500余支实践团队,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奔赴祖国各地开展学术调研和社会实践。此前,学校2024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终审答辩在丰台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举行。来自“千团走千村,万人边疆行”专项计划和专题项目的15支优秀团队围绕选题设计、实践开展、心得体会等方面,以文字、图片、视频、表演等多种形式呈现实践成果。评委基于各团队的汇报内容、现场表现及项目整体质量,给予了全面而中肯的评价及建议。
下一步,学校将进一步深化实践育人,推动实践调研成果转化,进一步构建“铸牢”研究数据库、案例库、影像库,教育引导更多青年学子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深入田间地头,走遍村里乡间,把学问做在祖国大地上,为服务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出民大贡献。